除了Google、AmazonT、witter…国际上哪些知名的企业在用OKR?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凭借政府和财团的资金支持,日本企业依靠低价高质策略不断侵蚀英特尔的主营业务“内存市场”的份额,英特尔连续6个季度出现亏损。在1985年,英特尔决定放弃内存业务,并把新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处理器上,而当时处理器一直被作为英特尔副业。
为贯彻新的战略定位,英特尔历史上最伟大的CEO安迪.格鲁夫提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意指危机感)”,并把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思想付诸实践,发明了iMBO (Inte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英特尔目标管理法)。
设定挑战目标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落地,英特尔每年、每季、每月甚至每两周利用这一管理工具制定出结合摩尔定律的领先研发及生态营销策略,一路狂奔并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在这一历程中,iMBO最大的作用是帮助英特尔实现变革转型与战略执行。
在1999年,Google的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曾任职英特尔的VP-副总裁)把英特尔的目标管理体系(iMBO)介绍给Google的两位创始人,该管理工具在Google被称为OKR(Objectives-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结果管理法)并被发扬光大,现已成为Linkedin,Facebook等众多指数型组织的管理体系。
OKR的体系落地需要适配的企业文化来保障,在英特尔、谷歌、甲骨文、领英这些企业里与OKR相适配的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建立结果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专注于建立竞争优势,盯住产出、承担责任、建设性地解决问题,保持无与伦比的绩效水平。
其次是建设一种勇于承担风险、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实施OKR的企业对失败有高得多的容忍度,鼓励员工从失败中学习,奖励明智系统的冒险行为,鼓励员工适应变化、不墨守成规。
第三,将企业建设成为“开放、沟通;公平”的工作场所。充分的沟通也是OKR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员工通过定期的季度业务汇报会,通过“一对一”的沟通,通过各种点评、关注等形式获取各业务条线的进展情况,获得合作伙伴的及时反馈。沟通的主题既可以是OKR,也可以是其它主题。
以下是国际上部分知名企业实施OKR的名单
- Amazon 亚马逊 美国最大网络电子商务公司
- Anheuser-Busch 安海斯-布希 美国最大啤酒制造商
- Accenture 埃森哲 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的跨国企业
- Adobe 美国著名的图形图像和排版软件的生产商
- CareerBuilder 凯业必达招聘网 北美最大的招聘网站运营商
- Dell 戴尔电脑
- Deloitte 德勤 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 Department of the Navy 美国海军部
- Dropbox 多宝箱 免费的文件同步、备份、共享云存储软件
- Edmunds 汽车销售和汽车资讯服务为一体的网站
- Gap 美国服装企业,专注于美式休闲风服饰
- GE 通用电气公司,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
- Google 谷歌 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企业
- GoPro 美国运动相机厂商
- Intel 英特尔 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
- LinkedIn领英 全球职业社交网站
- Microsoft 微软 世界PC软件开发的先导
- Netflix 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
- Oracle 甲骨文 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公司
- Panasonic 松下 日本的一个跨国性公司
- Schneider Electric施耐德 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
- Sears 西尔斯 美国连锁百货
- Twitter 推特 美国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
通过这份名单可以看出,虽然国际企业实施OKR的主体仍然是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但是传统的制造业、零售业、租赁业、咨询服务业,甚至政府部门也导入了OKR管理体系。
OKR虽然诞生于高科技企业的土壤里,但是其内在逻辑适用于所有的商业突破和改善,适用于所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再造和打磨,也同样适用于传统运营模式的创新、再造和打磨。即使是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希望取得运营、财务、客户领域的大幅改善时,也能够通过OKR体系获得巨大的帮助,这是OKR逐渐引起传统企业注意的原因。这个趋势现象,也将在中国的企业界再现。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