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企业导入OKR后,做著做著又变回KPI,原因在知道了OKR的「技法」,却没了解「心法」。
心法需要从做中学,需不需要外部顾问?可以先从企业文化、成员惯性思考模式等4个问题去检验。

原本期望每一堂课,教练可以教我不同的动作,加上现场录像,课程结束后,我可以自己在家看影片练习。前几次上课,发现教练总是花30分钟左右重复指导上次教我的动作。我心想:这些动作不都做过了吗?在家自己也练习过了,干嘛还浪费上课的时间做这些!我忍不住问了教练,他说:
「我教你的动作,看似简单,但你认为你几十年的姿势和使用肌肉的惯性,能在一到两次训练中,完全矫正过来吗?你觉得自己姿势正确,好像也学会了,但很有可能是自我感觉良好。如果没有人持续从旁辅导,你非常有可能做错了,甚至造成运动伤害。」
我想起年轻时,矫正牙齿后,医生万般嘱咐:一定要持续带维持器,否则牙齿会慢慢跑回去,矫正效果会打折扣。

有一家物流行业,上了一次OKR线上课程后,决定自己导入。隔了3个月后,突然邀请我参加他们的OKR季度复盘和目标共创会。我听完各部门说明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后,发现有OKR的躯壳,但没有OKR的灵魂。说白了,以为自己在做OKR,但还是在做KPI。为什么会如此?
长期KPI的思考模式,难道听了一次线上课程课就能改变?OKR运作下的团队与个人的DNA,和其他绩效管理的养成的DNA是不同的。若高层的DNA没变,又怎么能带领团队改变呢?

有趣的是不少企业高层认同OKR的价值,但自己的DNA还没改变成OKR模式。
为什么许多企业决定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导入OKR?他们可能认为OKR的概念不难,应该可以自己做做看。准确的说,OKR的含义包括两部分:
1. 目标制定:OKR的思考方式与心态与KPI不同。「要达到什么?怎么达到?」看起来概念很简易。个人成长,自我提升的目标,用这个概念就可以了!但OKR用在企业,目标制定只是OKR运作的第一个阶段。
2. 由下而上、公开透明、少就是多:企业要达到实质的效果,必须重视这3个OKR的精髓。许多企业在「少就是多」这部分做的不到位,要维持团队的专注聚焦,目标的数量要精简。许多企业在营收的诱因下,有「不做可惜」的想法,于是目标数量渐渐累积,最终资源分散失焦。这是企业主的取舍问题。除非资源充足,否则就必须关注哪个目标比较重要?达成后的影响力比较大?

第一部分是技法,这也是许多企业主认为OKR可以自行导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第二部分是心法,不少自行导入的企业,在这卡关了!OKR导入要有效果,必须「做中学」,真的不是从网络、书本……就行的。
企业导入OKR,到底需不需要外部顾问?不妨自查一下以下几点:
1. 企业内部是否有专职人员,能带着团队手把手的引导和管理「企业的改变」?
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必须聘请外部顾问教练了!
最后用健身教练给我的一个建议结尾:“我每次上课告诉你每个动作要注意的点,做的间隔频率和份量,是依据你不同阶段的身体条件和你希望达到的目的,而量身定做的。所以这些建议只适用于你。“
OKR的顾问辅导,亦是如此,都是根据每个企业自身业务发展单独制定。
为了实现组织更高效的数字化战略管理,我们通过北极星TCM,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属性、不同管理方式的企业客户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落地目标和绩效,提升组织能力、赋能业务。我们的核心服务团队主要来自微软、阿里、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均拥有超10年以上的高管经历。
选择北极星TCM,以更科学、更落地的手段,助力组织能力提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未申明原创且有标明来源途径版权的内容均为原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同时如若未注明版权信息得可能网本站编辑人员未能及时找到原作者信息,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北极星OKR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版权成果。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