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以684亿美元收购视动暴雪,是一个时代的落幕还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1月18日晚上,暴雪带来了一个重磅消息,母公司动视暴雪正式被微软游戏完成收购,一个时代落幕了。687亿美元的收购金额,让这桩交易成为了微软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

暴雪被收购,是偶然?还是必然?

我们无需关心被收购对于一家公司而言是好是坏,甚至我们也能想象到,在有了更加强大的资金支持之后,暴雪一定会开发出更好的游戏产品。

然而此前的一些事情,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又一次感叹,“暴雪出品,必属精品”这句话是曾经各路玩家的口头禅,如今却成了一句讽刺。,大多数人都应该听过暴雪游戏这个名字,那曾经是无数80后和90后的青春烙印,从黑网吧到宿舍都留下了各种记忆。不知不觉20多年过去,这家公司历经无数辉煌之后,竟然也开始走下坡路,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当年的诺基亚。

暴雪曾经获得无数荣耀,至少在那个时代是这样,它的成功绝对是硬实力所造就的,而现在伴随着时间的磨损,这个问题似乎也不是那么好回答。。。

企业由盛而衰的过程,背后暴露出的是人的问题

如果只是单纯地感慨下暴雪的没落,似乎总是缺少点什么。回头一想,这么多年来,被收购,甚至破产的公司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很多企业甚至还在创业期,连萌芽阶段都没有走出来,就已经结束。

就拿暴雪而言吧,层出不穷的内部绯闻,每月都能看到的频繁人事变动,一直在跳票的各种续作,转型手游也没有取得进展,自从2016年发布上一个新IP守望先锋之后,就再也没有看到亮眼的创新之作了。

而暴雪的员工呢,一如既往地打卡磨洋工,也没有什么重大的内容发布,就连游戏的维护更新都能从月初拖到月末,这种极度真实的画面暴露出的,是一个组织内自驱力的缺失,是创新思维的滞后,也是管理弊端的积累。

游戏市场的迭代速度是如此之快,不怕自己的产品被时代埋没,就怕一直拿不出迎合当下人胃口的作品。想要适应时代,就要跟着时代走,包括暴雪、诺基亚在内的众多公司,都曾经历过由盛而衰的过程,很容易看出,求新求变可能就是企业生存的核心法则了。

在眼前这个人人都喊难,人人都说卷的时代,在年轻人一边高呼“躺平”一边却又做着艰难的打工人的矛盾对立之下,谁都没法保证自己的团队有彻底的自驱力。一般的企业可能做不到星巴克那样的人均股权制度,也做不到特斯拉那样的疯狂举动,完全照搬其他大厂的企业文化似乎又显得格格不入。

面对此等场景,最好的应对方法,那就是在管理模式上,在组织协调上进行改进了。

变,即是应对“人”的问题最好的解法

到底怎么做呢?其实豪掷687亿美元收购暴雪的微软,就给我们上了一课。

在时代的激流冲击之下,只要是企业,无论大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管理问题,当年微软为了改变现状,彻底激活团队自驱力,参考了谷歌的OKR执行模式,并引入自己的企业进行组织管理,这么多年来,OKR帮助微软与时俱进,应对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直到如今。

虽然OKR是继传统考核模式的后起之秀,也有着十分全面的作用,但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也不必去羡慕别人用OKR如何如何成功,也不需要强行用OKR打破自身的管理体制。只要能够做到改变,无论是制度还是流程的优化,是引入数字化工具还是各种业务转型的尝试,那都是一种探索,一种突破!

那为什么要单独强调OKR呢?很简单,对于企业来说,哪怕知道“与时俱进”这四个字的厉害之处,依然没办法把管理做好。而OKR模式就不同了,之所以这个东西能够进入大家的视野,就是因为它经历过时代的重重考验而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给你一群有能力的人,你有100%的把握去带领他们一起爆发最大的价值吗?OKR做得到。员工成天鼓捣工作,最后搞出来的东西都已经偏了那怎么办?OKR做得到。员工每天在干啥,有什么想法谁告诉我?员工不愿意创新了,成天安于现状,我也想改变却改变不了,怎么办?OKR依然做得到。

其实并非OKR万能,而是这种独有的管理思维和框架会在无形之中为企业、为员工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积淀,使用OKR的改变,不是给企业带来严苛的管理和制度要求,而是在培养员工的工作习惯,就单凭借这一点,OKR模式就已经与众不同。

再回到暴雪的故事,其实企业被收购也并不是坏事,但是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引以为鉴,员工失去了积极性放在你我身上又该如何应对?大家都不愿创新了团队未来何去何从?

暴雪的时代已经落幕,但反问一句,暴雪被收购,难道就不是一种求新求变吗?现在下结论,可能还为时过早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