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实施如此艰难,真正的问题根源在哪?
参与和协同,参与是第一步,协同是第二步,想要大家重视,就要有人去带头,这个人可以是HR吗?可以是部门主管吗?都不行, 必须是老板亲自上阵。如果企业要搞OKR,就不是简单给土地施个肥、浇浇水这么简单了,而是在更换土壤。所以说,如果老板自己都还没有搞明白OKR是个啥玩意,也就不存在讨论OKR如何激活员工了。
OKR用得好的组织,都是把OKR当做思考问题的方式,当做一种团队之间协作交流的抓手。而对OKR一知半解的组织,则是到处写满了OKR的框架结构,如同任务清单一般的冗杂繁琐,员工为了更新而更新,为了反馈而反馈,这其中的差距,就来自于是否真正把握了OKR执行的几个关键点。
1、共创不是搞形式,而是体会过程
说实话,想让员工参与OKR的流程,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拉会议、大家发言的形式,这样搞来搞去,最后拍板的还是主管,员工无非是附和了几句。很多员工可能对于自己的岗位价值都还不明确,现在还要一起去讨论公司的发展方向,部门的大目标,所以这种强行拉会议,鼓励大家集思广益的说法,一开始就存在弊端。
什么叫体会过程呢?想真正做到OKR的开放文化,就要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积极倡导那种坦诚沟通的环境,员工有什么零碎的想法、建设性意见,主管要留意要重视,主管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在会议上分享,一定要记住,不能把气氛给压死,不然以后就很难听到真话了。
言尽于此,目前就国内的企业而言,真的非常需要好好审视一下自身了。一言堂的局面是普遍现象,这也是OKR一开始大家就不愿意参与,不想搞的原因。作为老板,作为高管,你们又打算如何去破局呢?
2、自己坚持了吗
何出此言,用过OKR的组织肯定知道基本三部曲:更新目标、提交周报、定期开会。如果学会了这三个流程,那么恭喜你,掌握了OKR的皮毛。靠着这几个步骤,成功让员工被OKR框架限制,最终大家都一边敷衍地写周报,一边抱怨地更新目标。工作的节奏仍在继续,那咱们为什么不干脆点,直接用KPI呢?
言归正传,现在反问一下,作为主管的你,每天都坚持留意员工的OKR更新情况了吗?员工的周报会及时看,及时评论和发现问题吗?举个例子,每个公司都有认可OKR的员工,他们可能不善言辞,可能把周报写得非常用心,但是如果主管自己都不看,先不说错过了一次在线沟通的机会,员工自己的积极性也同样会受到影响。
类似的场景不计其数,慢慢地,OKR就开始挂在墙上当摆设了,慢慢的,OKR就没得什么作用了。要是再算上老板自己沉迷于业务,没有时间去带头做表率,光靠HR嘶声力竭的鞭策,那实在是太艰难了。
3、空谈如画饼,成果无表示
很多做OKR的企业,决定开始导入OKR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后的团队会目标精准聚焦、员工高度协同、大家敢于自我挑战、反馈及时、沟通成本低。。。各种各样的美好愿景,而实际的OKR却一地鸡毛。
试问,培训和宣贯做到位了吗?是否真正做到了开放的办公环境,还是死死盯着指标不放,这边还在说大力做OKR?当员工做得不好的时候,是劈头盖脸地骂还是帮助复盘调整方向?当员工取得进步和突破时,会因为没有达成期望目标,就舍不得给员工一点物质表示?这些现象,正是对应了目前国内企业管理的现状。究竟搞OKR是为了什么?OKR又究竟能改变什么?首先这个高管层就要想清楚了。
OKR既是员工的事,也是老板的事。与其说想要让员工参与OKR,不如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们,OKR值得你们信任和参与。与其说要让OKR协同大家的工作,不如说你的员工本来就很优秀,而OKR正是给这群优秀的人提供一条最光明的道路。毕竟,想靠OKR来救活一个团伙,未免也太难为它了。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