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姐”于文文,如何用最直率的行动演绎出职场的真实
最近的《浪姐3》大家看了吗?于文文为什么这么拽?,网上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被“三顾茅庐”请上《浪姐》,一见面就硬刚宁静、那英,甚至一度被网友质疑是不是拿了剧本,凭啥她的镜头比甜心教主还要多?
从第一期的满身质疑,到一首《野蔷薇》炸翻全场,结果却输给了谭维维带领的“演员组”,于文文的“拽姐”形象已经彻底印在了观众的心中。
敢于直言不讳,是能力自信还是坦诚表达
要说于文文这个“拽姐”的外号是怎么来的,那还得回顾一下《浪姐》的现场,面对同行以及评委的点评,于文文总是针锋相对地反驳,“为什么这是个问题呢”“唱歌一定要层次动态吗”,甚至连那英、宁静等大咖都被怼得说不出话来,场面一度尴尬!
但是仔细想想,于文文并非小白,自己是有足够的能力的,如果他真的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吐露出来呢?
比如在职场上,是不是有很多满腹才华的员工,也有只懂管理却不懂实操的上级,他们之间如果碰在一起,是否也会存在这样类似的戏码呢!
管理者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做,但是员工却有着另外的想法,于是产生了分歧,于是管理者就习惯性地给这类员工贴上了“不虚心接受意见”“顶撞领导”的标签。或许更严重的是,员工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却不敢坦诚的讲出来,团队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但是大家就是不说,沟通成本增大,明明大家在一起办公,却各自打着自己的主意。
于是隐患开始积累,于是真正的人才慢慢地都走了,于是业务上不去,企业发展停滞不前,这些可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再看看“拽姐”的一番大实话,摆明了就是,你说得对我就接受,不对我就要反驳,那么身为企业管理者,又是否做好“被员工打脸”的准备呢?这么一分析,那么于文文到底拽不拽呢?我们还无法轻易下结论。
少有的硬核女王,是不近人情还是真实直率
看了《浪姐》的小伙伴们,肯定都还记得这个场景,在大家毛遂自荐当队长时,其他姐姐们都在积极表现友善,可唯独于文文要求加入自己队伍的成员,要有强烈的胜负欲,明里暗里地强调不要给她“拖后腿”。
那么,这真的是单纯地不近人情吗?或许放在节目中,确实有些过了,但是于文文的这波操作,却让我们看到了职场的真实。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职场就是团队达成目标的的地方,一个团队中,只需要目标一致,各司其职的个体,而不需要无所事事拖后腿的人。能够在一个团队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并和团队一起达成目标的人才适合走在一起,否则就只有离开,这是竞争激烈的时代留给无数打工人的生存法则,也是企业高效发展的基础。
面对企业那些能力不足,三观不符的员工,如果依然要抱有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那这就不是职场了。毕竟,这样的想法不光对企业的发展毫无益处,也严重制约了员工个人的发展空间,他们会因为无法取得业绩而缺乏成就感,最终止步不前。
这种时候,我倒是更加欣赏于文文的那一句“不要给我拖后腿”了。如果用这样眼光去看待于文文,那么对于他从那英手中疯狂抢人、提出要不要尊重下别人的想法,这样的举动也就很好理解了。
这样的场景,还不止一次出现,网上有很多言论都说于文文,什么“情商低”“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等等,但我觉得换个角度看,于文文可能真的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管理者。
沟通的艺术,还是得看于文文
如果说,于文文在抢人组队时的疯狂可以理解为是竞争的真实与残酷,那么在《浪姐》中,她与张蔷的对话,则展示了他高情商的另一面。
于文文不光是一个有着管理风范的“拽姐”,也是一个善于和前辈沟通的聪明人。我们都知道,新来公司的员工一般都比较拘谨,如何和老资历的员工对话,就是一个难题,那么于文文是怎么做的呢?
当时,于文文和张蔷遇到了一首非常棘手的歌,张蔷作为音乐界的老前辈,录音时却各种记不住词。当时,于文文却说了一句:“这首歌太难了,连蔷姐都说难”,这句话一下子就肯定了张蔷的地位,不但及时鼓励了张蔷,还让她感觉很舒服。后来两人也是通力合作,拿下了这首歌。
很多时候,新员工可能具有更强的能力,那么当能力遇上资历时,作为新人,是选择唯唯诺诺呢?还是另辟蹊径地去沟通呢?于文文就给出了答案。
最后的话
在《浪姐》中,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姐姐,或者说,他们是各具魅力的管理者,他们凭借其各自的才华和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只是于文文,还有善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宁静、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肯定大家能力的唐诗逸等等。
似乎在这个《浪姐》的舞台上,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只是艺术的交织,听到的不只是音乐的回荡,还有团队默契协同、有组织经营管理、有达成目标的艰辛和挑战自我的种种正能量,也难怪网上有言论说,《浪姐》不愧是一部励志职场剧,
我只能说,这话太真实了!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