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溯源:管理学是一门无用的伪科学吗?

在不少学过管理学或对管理学有涉猎的人心中,管理学似乎是一门很“虚”的学科。它不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充满系统化的可实证的理论,也不像历史哲学等传统人文社科那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在不少人心中,管理学就是“用高深的废话把浅显的道理再讲一遍”的伪科学,而管理学界或是沉浸于“名词创造”的狂欢,或是引入愈加复杂的数学分析与模型,来让管理学显得更像“难懂的科学”一般。甚至在有些人看来,管理学已经被“开除科学籍”。它不属于科学,而仅仅是基于直觉和经验等的一门技艺,更像是“管理术”而不是“管理学”。实际上,没有必要对管理学那么“苛刻”。目前学界主流观点大多认为管理学是一门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科学。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定量和实证等科学方法,对管理学进行系统地研究;另一方面,好的管理与管理者敏锐的管理直觉和先前的管理经验是分不开的。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甚至的确更多是依靠直觉和经验进行管理。其实,人类对于管理学独立作为一门科学的认知不过一百多年,也就是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管理的认知基本上都停留在经验层面。那么,管理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人类社会又有什么贡献呢?管理学究竟是何时开始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呢?管理学的未来发展在何方,它将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继续造福人类?

首先,为什么需要管理呢?答案想必是显而易见的。引用一句我认为格外精辟的一句话就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管理。”一言以蔽之,管理就是为了创造秩序,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实际上,我们对于管理的认知大部分局限在了组织上,从个体微观角度来说,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管理行为。例如,你在周末的早晨被昨晚定的8点的闹钟叫醒,随后你花费半个小时吃完早餐,计划着上午再学习两三个小时,下午和晚上做做运动,陪陪家人......通过对自我时间的大致规划,你在有限时间范围内最大化了周末的充实感和获得感。有管理学家认为,“管理即决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每一个决策,其实都是“微观管理”的表现罢了。由此可见,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宏观还是微观,只要我们需要追求秩序和效率,管理便会存在。

那么,从组织和群体角度来看,管理究竟源何而起?学界普遍认为,管理起源于农业起源和随之而来的阶级分化。在原始农业还未起源,我们的祖先不具备开启定居生活的条件以前,生产力极为低下,脱离基本生产的管理的产生是没有条件的。随着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基本耕种和栽培技术以及驯化部分野生动物,成为定居群体生活的先决条件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起源了。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人类摆脱了几乎完全依赖“靠天赏饭”的狩猎和采集生活的桎梏;更重要的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私有财产、劳动分工、阶级、政权、社会等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一系列概念产生了,管理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生产力的提高使得有群体成员不事生产成为可能,就有了如何对从事生产的群体进行管理使他们能够提高效率增加产出的思考。

关于古代人管理思想和实践有相当的文献记述,由此我们对古人高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可见一斑。以中国为例,科举制度、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等的创立,让我们感受到统治者管理这个偌大的国家的不凡智慧。在商业企业管理方面,至今我们查阅明清晋商徽商等商帮的相关文献,其分工制度、信用制度、考核制度等诸多方面,即使对现代企业也有宝贵的参考价值。站在至今屹立不倒的明朝金山岭长城下,有不少“文字砖”。这些在各地生产的城墙砖上注明着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窑匠等五到六级责任人的名字,最多达十一级。“块块有出处,块块可追责”,实在令我们难以想象当时古人的工程管理水平究竟到了何种令人惊叹的地步。然而,管理并不像算数、史学、医学等被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对待。纵然祖先们的管理智慧另我们赞叹不已,但这些未成体系的管理经验或方法,离成为一门“科学”还有很远的道路。

现代管理学起源于西方,且不过百来年历史。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标志性事件,是1911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书的发表。这本书于管理学的意义,犹如孔子《论语》之于儒家思想;希罗多德《历史》之于历史学;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于物理学一般。其作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因为这本书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那么,为什么现代管理学会首先发轫于西方?《科学管理原理》又为什么具有这般重要的意义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进行得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则是社会生产力改天换地般的激增。社会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使得社会化大生产成为可能,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不断提升。然而,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背后,却是落后的管理方式和劳资矛盾的不断激化。当时的企业主往往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不断压榨工人来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不了解如何提高效率,如何优化流程,如何激励员工等一系列管理方法。而与此同时,工人则采用“磨洋工”的方式消极对待,生产积极性严重不足,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泰勒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和实践,针对生产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的原则。今天早已深入人心的工作流程分析、操作规程标准化、员工培训与选拔、工作定额原理、计件工资与差别工资等一系列管理原则便首先由《科学管理原理》确立。泰勒认为,这些原则不止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企业或行业,而在不同行业都具体普适性,即管理也有一系列标准化科学化的方法,所以他将自己的管理原则称为“科学管理”。也许部分原则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很基础甚至“幼稚”的,但在泰勒那个时代,这无一不是对当时管理思想的巨大革新。以员工培训为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而一流的工人要通过严格挑选和科学培训才能获得。管理者要细心观察每个工人的性格,发现其优点,为其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这样既可以使工人成长,也可以为工厂带来效益。然而,在当时大多数企业主看来,培训只是单纯的管理成本,是一项应该尽量规避的支出。今天,我们普遍认同培训对企业的巨大效益,而这一切则源于《科学管理原理》。

现代管理学的普遍应用,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泰勒总结出的科学管理原理后来被称为“泰勒制”,而“泰勒制”的普遍应用为美国的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工业生产增加了8倍多,这一方面得益于科技的迅猛进步,另一方面与科学管理原则的普遍应用也有分不开的关系。美国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其福特汽车公司中全面推行科学管理思想,发明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实现了“高效率、高工资、高利润和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现象。亨利·福特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以后,汽车的生产成本越来越低,逐渐成为美国家家户户都能负担得起的交通工具,美国成为了“汽车的王国”,而他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应用,常被当成科学管理最为经典的案例。

管理学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息,泰勒和福特时代的科学管理在今天看来也不再“科学”,通过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各种管理理论和思想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今天的管理学已成为了一门多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科学,继续推动着现代组织的变革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例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理论,引发了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又一大革新。1976年,英特尔创始人兼CEO安迪·格鲁夫在自己的企业中应用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OKR)。1999年,约翰·道尔将OKR引入谷歌,并将这一方法发扬光大。自2014年OKR传入中国后,百度、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纷纷开始逐渐实用并推广OKR。通过对OKR管理工具的应用,个人和组织的目标都可以明确,同时目标完成情况也可以通过关键成果来进行量化追踪,这无疑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融云北极星便是一家专注于OKR方法的目标管理服务提供商,致力于以科技赋能管理,从而助力目标达成,为全中国甚至全球企业提供先进的目标管理工具。通过进一步发展OKR而独创的OKRT体系,北极星OKR使得目标在制定、执行、监控与总结各个方面均能实现闭环与提升,是全国领先的目标管理工具。

时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管理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必将面临新的发展。如今,在创新、人工智能、“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等时代大背景下,管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可以相信,作为一门实用的科学,管理学必定会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造福全人类。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