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基础知识:绩效的五个定义
孙波和付亚和,在梳理绩效定义的时候,共同提到以下五个理念:
(1)绩效=完成的工作任务
这个观点产生泰勒时代,对于一线生产工人或体力劳动者来说,他们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个工作怎么做”,或者是“把这件事做到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因此,针对这个群体的绩效评价就是“完成所分配的生产任务”。
将“绩效”等同于“完成的工作任务”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工作内容事先能够被准确规划、分解为简单的几项“任务”或者说几个“动作”。
(2)绩效=结果(产出)
“绩效”等于“结果”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及时的激励性。通常被应用于销售类、生产类等有明确量化产出的人员进行绩效评价。
但是,这种观点带来的典型问题是:
- 可能带来不公平感。员工本身执行任务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任务分配有时候有一定的随机性。
- 不利于被评价者的改进和提升。被评价的人仅仅知道自己的结果好与坏,对于导致绩效好与坏的原因可能并不清楚。
- 过分强调结果导向,容易导致被评价人热衷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组织长期的发展和经营安全。
(3)绩效=过程(行为)
强调绩效不能只关心产出,而是应该关注产出的过程。它假设被控制的过程能够带来预期的结果,以过程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方式比较适合于服务性岗位。
将绩效作为“行为”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事实。
- 许多工作后果并不一定是由员工的行为所产生的,也可能有与工作毫无关系的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 过分强调结果或产出,会使管理者无法及时获得个体活动信息,从而不能很好地进行指导与帮助。
- 现实中没有哪一个组织完全以“产出”作为衡量绩效的唯一尺度。
(4)绩效=过程 结果
这种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绩效评价方式既强化了对员工的激励,又关注了绩效完成的过程,适合于大多数类别的员工和企业,也在现实中被企业大量采用。
结合前面几个理念,总结一下:
- 高速发展的企业或行业一般更重视“结果”,发展相对平稳的企业或行业则更重视“过程”。
- 强调反应速度、注重灵活、创新工作文化的企业一般更强调“结果”,强调流程、规范,注重稳固工作文化的企业一般更强调“过程”。
- 层级越高越以结果为主,层级越低越以过程或行为为主。
(5)绩效=做了什么 能做什么
当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提出,“能力”开始陆续被纳入绩效评价的范畴。
对这些知识含量比较高、自主性比较强的岗位而言,被考核者的能力往往是产生绩效的决定性因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未申明原创且有标明来源途径版权的内容均为原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同时如若未注明版权信息得可能网本站编辑人员未能及时找到原作者信息,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北极星OKR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版权成果。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