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该如何管理?这两个方向的引导必不可少

每个管理者上司要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依据绩效指标(KPI)指导和帮助下属明确年度的工作任务,明确学习计划和成长方向。这个环节大约需要持续一个月的时间。

第一,明确工作任务。

对每个下属员工来说,企业在“目标管理”中确定的各环节“绩效目标”(个人级KPI)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管理者上司必须指导下属员工,把“绩效目标”转化为“工作任务”,并促进下属形成见解、思路、对策和计划。
在这过程中,上司的责任就是促进下属思考,而不是越俎代庖、代人受过。管理者不能图省事,更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学会倾听,听取下属的心声,反复推敲和审视下属的见解和思路,找出其中的破绽和不足,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认可下属合理意见的前提下,持续对下属提出质疑,促进下属深入调研和思考,直至下属清楚承担的是什么任务、涉及到哪些方面、有何内在联系、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借用王永庆的话,管理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一项麻烦的工作,只有今天不怕麻烦,才能避免明天可怕的麻烦。任正非的话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否则,人才队伍培育和企业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这过程中,上司的责任就是围绕着布置任务、传授知识和经验,使下属把握企业的意图和上司的要求,从而,更好地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内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

世上没人天生就会做事情,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可塑性”。

按照日本公司的经验,上司在布置任务时,要求下属复述“执行任务的思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经验和知识。如果遇到的是一个新手或一项全新的任务,更是不厌其烦,要求下属复述5次,直至产生“质感”,确保“一次做到位”,确保整体协同的有效性。

第二,明确成长方向。

尽管人们都说“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但是,很少有企业关注“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把员工的“工作、学习、成长和业绩”联系起来。相反,企业往往省略了员工的“学习和成长”的环节,驱使员工在“工作”和“业绩”中循环往复、疲于奔命。
管理者应该从“督促下属工作”转向“帮助下属成长”,从“关注下属业绩”转向“激励下属学习”,鼓励和帮助下属员工制定学习和训练计划乃至职业规划。

日本公司设立专门的基金或专项开支,支持员工的“自我开发计划”,并通过工作过程的历练,获得持续成长和成功的感觉,维持学习和工作的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上司的责任就是指明下属的长处、优势以及应有的表现,帮助下属认识自己,把握学习和成长的方向。并使下属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弥补不足、改善短处,而是为了张扬自然的人格力量,并把这种力量转移到工作中去。学习可以消除障碍、缩短时间,使人在自己的长处上迅速成长并获得自信,成为对组织有用的专门人才。按照德鲁克的说法,“造就人”是上帝的事情,管理者的任务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在这个过程中,上司的责任就是指明下属的工作任务、责任或结果要求,使下属明确学以致用、提高工作能力、增长专业知识,使下属的学习和训练计划有的放矢、立竿见影,有助于识别环境和机会、把握竞争和需求、懂得人性和交往、强化交流和合作、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速度和质量。

现时,每个工作者的动机和行为本质上是“自我引导”的,这种内生的自我引导力量,源自工作的挑战性,源自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冲动。

 

按照赫茨伯格的说法,除了工作,我们找不到任何手段,可以持续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

 

节选「从“绩效考核”转向“绩效管理”,是一个企业真正成熟的表现」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