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员工个人价值这3个环节你做的标准吗

这个环节包括“年中综合评价”、“中期述职报告”和“年终综合评价”。“评价”不同于“考核”:考核是检验“人的工作”是否到达“预期的绩效目标”,考核工作“对事不对人”,并不深究人的功过是非以及主观动机和内在原因;评价是分析和判断“工作者”或“工作中的人”是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的是要促进每个人更好地在职务工作上作出贡献,使职务工作应有的价值发挥出来。
第一,年中综合评价,大约需要一周时间。
管理者需要从5~10位相关人员那里采集信息或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小范围的研讨,弄清楚事实真相,对下属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围绕着三方面进行:
 
首先,对下属是否完成了目标任务作出评价;
 
其次,对下属的成长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明确下属在“提高技能、增长知识和改进行为”上是否取得了进步;
 
最后,对下属的贡献和价值作出评价,评价要点可以依据企业客观需要而定。
 
朗讯公司的评价要点是“高绩效行为”的特征,诸如“全球发展意识,关注结果,关注顾客和竞争对手,关注速度、开放度和包容性,维护或领导团队”。
管理者需要按照“综合评价表”,把三方面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采用“聚类”的方法,最终给出一个“评价档次”。上司的评价基于主观判断,评价结果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量化、精准或科学。
海尔公司分为三个档次,即“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华为公司分为5个档次,即“卓越、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或“S、A、B、C、D”。
这样做,模糊一些,反倒客观、公正,容易被接受和认可。
 
评价档次和评价意见,包括理由和依据,必须如实反馈给下属本人。下属有权提出申诉,由更高一级的上司作出裁决、调整或维持评价结果。
 
最终的评价结果,要尽可能获得下属的认可,激励下属努力工作,保持学习和成长的热情。
管理者上司以及高一级上司是“合法的评价者”,其他人员无权作出评价。这种合法性的基础是:上司与下属的“连带责任”关系。不能把下属、同僚、经销商、客户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反馈意见当做对“被评价者”的一种评价。
 
比如,韦尔奇领导下的GE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每年要对5%~8%的要职要员进行调查,调查他们是如何取得绩效的,包括工作思路、计划方案、策略举措、行为方式、实际成效和关键事项。在这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是“评价者”,不能对事实和数据添加任何主观判断、意见或评论,一切让事实说话;所收集资料必须经过当事人确认和签字,才能提交给企业管理当局;由高层领导对要职要员进行评价。
第二,中期述职报告,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要职要员必须在个人“年中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向企业管理当局提出“中期述职报告”,全面检讨上半年度的经营管理的过程和成效。每个要职要员在“中期述职报告”中,必须陈述清楚年度目标任务和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总结三点经验和三点教训,并系统说明经验和教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面对已经变化的内外部情况,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判断,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最后,提出对应的策略和举措,包括有关市场竞争、内部协同、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目标任务方面的策略和举措。
微软公司会组成专家班子,听取要职要员的中期述职报告,并通过质疑和提问,帮助当事人完成系统思考和创意,制定有效的策略和举措。微软中期述职制度非常严格,“允许没干好,不允许说不清”。没有人敢忘乎所以,必须有问必答,并令专家满意。否则,就过不了关,得不到合格的评价。有人把中期述职称做“过堂”,把专家班子的质疑称做“铁篦子”。为了防止中期述职报告“走过场”或流于形式,企业管理当局必须把述职报告作为要职要员“年中综合评价”的一项主要内容,由专家班子给出评价结果,并对综合评价的档次作出修正。
企业管理当局在“目标管理”范畴内,责成财务、审计、运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和事实,支持中期述职。进而成立专门的小组,依据要职要员的中期述职报告,对年度目标(公司级KPI)和绩效指标体系(部门级KPI)进行评估,提交企业管理当局审议决策。
 
必要时可依据企业内外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对“整体目标、业务流程和绩效指标”作出修正;同时,在“利益管理”范畴内,对“整体利益水平和利益分配关系”作出调整。
第三,年终综合评价,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年终”和“年中”两次综合评价的方法是一样的,两次评价的档次要合并为一个“年度评价档次”,用于个人奖金的兑现和等级工资的调整。在年终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开始下一个年度的目标任务和绩效指标(KPI),以及学习和成长方向的确定,开始下一轮的绩效管理循环。
应该指出,绩效管理及其考核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用人所长”,不能像医生那样专找毛病,寻找下属的短处、不足、缺点、缺陷、劣势。
 
每个人都有短处,往往与生俱来,有效的管理可以予以弥补,使人的短处不发挥作用。
 
当然,任何组织都不能容忍不良品行,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另设制度性规范,包括审计和监察制度,来支持每个管理者有效地阻止下属的不良行径,处置品性恶劣和屡教不改的人。
节选「从“绩效考核”转向“绩效管理”,是一个企业真正成熟的表现」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