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工作法|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定期检查

什么是OKR

百科定义: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而权威学者Paul R. Niven和Ben Lamorte给出的另外一个定义:

OKR是一套严密的思考框架和持续的纪律要求,旨在确保员工紧密协作,把精力聚焦在能促进组织成长的、可衡量的贡献上。

按照这个定义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1) 严密的思考框架:OKR并不是简单的每个周期跟踪一下执行的结果,而是要超越数字本身,思考这些数字对你以及组织来说意味着什么。

2) 持续的纪律要求:OKR代表了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承诺。

3) 确保员工紧密协作:OKR的目的在于促进员工团队的协作,与组织的目标对齐,而不是对员工的绩效考核。

4) 精力聚焦:OKR用于识别最关键的业务目标,而不是一些待办事项的简单罗列。

5) 可衡量的贡献:对最终的结果确保可以衡量,而不是靠主观评价。

6) 促进组织成长:判断OKR实施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就是看是否促进了组织成长。

事实上OKR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它是在目标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一系列框架、方法和哲学的产物,Peter Drucker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MBO的思想,此后80年代S.M.A.R.T目标和KPI开始流行起来,1999年John Doerr把OKR引入Google。

首先,设置有挑战、可衡量的阶段性目标。 其次,确保你和你的团队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不要被其他 事情干扰。 最后,把握节奏,所有成员一直明确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并 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OKR的全称是objectives & key result,中文翻译为 目标和关键结果

 OKR与SMART原则的差异

SMART原则着重于目标制定,而OKR法则更往下游延伸,O关乎目标 KR关乎之后的执行和结果。OKR更加激进,SMART原则强调踏实,合理,审慎,而OKR法核心精神是定下的目标一定要“振奋人心”

建议大家将SMART与OKR结合使用,不但让目标清晰可量化,还能加上一些振奋元素,把自己的拼劲儿调动起来

OKR法的第二部分是key result,检查目标是否达成关键结果,确定了O之后,必须布置若干项KR才算善始善终地走完了从目标到结果的全过程

  • KR难度值 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凭借努力才能达成的关键结果,这样KR最能激励人付诸行动,不断进步
  •  KR的数量 针对一个目标,建议列3-5项KR即可,太少了可能导致O和KR混淆,或因为KR不够丧失奔头和行动指引:太多了则容易顾此失彼,优先级难辨
  • KR的元素

_可量化 尽可能用数字辅助描述

_时间节点 定期检查进度,按时复盘,没有时间框架就失去了灵魂,如果可行,尽量给每项KR规定起始及终止时间,越精确越好

_效果价值 思考没项KR时,问自己,这项关键结果达成后能产生何种影响,带来什么价值

关于KR的阶段性复盘

除了每项KR对应的时间节点确认进度,“是否完成”外,也建议大家做固定的阶段性复盘,比如每周/每月/每季度一次,从而了解

  • 当前KR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完成多少了(可用百分比衡量)?
  • 是否遇到“瓶颈”/突发状况,导致某项KR明显滞后?
  • 是否出现更新情况,需要删除/添加/修改KR?
  •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性质和原因是什么?是否不可抗?

-

?思考

OKR中的KR设定是需要结合SMART原则的,每一项KR本身也是目标,设置的KR是实现O的关键结果,更加关注结果的执行情况。目标需要有,目标的达成需要结果去检验,也需要过程去复盘跟踪。

-

文字参考:小红书·Hello-Kitty是个大脸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