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必备|OKR管理法,工作效率最强干货
在新兴行业飞速发展时代,KPI已无法完全覆盖企业管理需求。英特尔公司创始人AndyGrove发明了OKR,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2015年,百度、华为、小米、字节跳动等企业逐渐开始使用和推广OKR。
想进大厂工作,你一定要明白OKR的管理逻辑哦~
什么是OKR?
- Objective目标
目标设立顺序是从上而下的,公司确立整体的O,再由部门确立本部门的O,员工查阅上层目标,对照自己的工作范畴,自行制定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O。
例如:提高用户对XX产品的接受度;提升XX平台的知名度。
- Key Results 关键结果
员工自行制定可量化、有时限的关键结果。
例如:融入度提升15%;制作16页的32K宣传册一本;订阅量同比增长10%。
OKR的优势
- 个性化沟通
设定好自己的OKR后,需要与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做好权衡和调整,每个人制定专属计划表,充分尊重员工主观能动性。且员工OKR都是公开透明的,以供其他人查阅。
- 长期OKR可变通
市场的变化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年度OKR的条目需要根据短期OKR完成情况进行调整,这保证了整体目标规划有很强灵活性,一定程度上抵御经营风险。
- 挑战性控制
OKR并非“唯高分论”。以Google为例,每到季度末,员工需花几分钟,给自己的关键结果打分。分数范围在0到1分,而最理想是0.6到0.7。如果达到1分,说明目标定得太低;如果低于0.4分,则工作方法可能存在问题。
- 与绩效考核分离
OKR关键在于“挑战”而非“业绩压力”,Key Results是服务于目标的,帮你保持专注,制定计划。因此,也就没有强制执行意义,不作为晋升和衡量工资硬性指标。
OKR与KPI的区别
- KPI是“要我做什么”
一种被动的方式。严格按照SMART标准制订,可实现清晰的量化,注重结果重要性。在与绩效工资挂钩情况下,有应付情况发生。
- OKR是“我要做什么”
自己主动设定的。与绩效考核分离,注重目标与关键结果。倾向鼓励员工间自我驱动,共同协作并完成目标任务。
例如:团队目的是提高用户对产品好感度,但它是抽象概念,为了纳入评价体系,在KPI制定过程中引入PV(访问量),DAU(日活跃用户)等指标。抽象概念消失了,员工直接针对数据指标工作。
图文来源:小红书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