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OKR的理解,大家的理解各有各的不同,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为了能把OKR理解到能付诸实践的程度,我决定把市面上所有关于OKR的书都看一遍,整理出各家精髓及矛盾点。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种绩效管理工具,与其相提并论的是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二者都属于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关于OKR的书不少,大多数是国外书籍,有朋友给我首推华为OKR操盘手况阳写的《绩效使能:超越OKR》。
看完本书后,此书更多地是讲绩效管理的第一性原理,以及OKR的框架,而关于OKR落地实践的内容并不多,目的让读者形成对OKR的上帝视角。本文记录书中主要观点。
绩效管理历史演进
弗雷德里克·泰勒 发明的科学管理,本质上是任务管理。重考核,人与标准对比,惩罚为主的外在动机激励模式。其比较适用于工厂流水线。基本方法是把工厂工人的工作,分解步骤,每个步骤标准化使得整体效率最高化。同时其把工人的工作成果标准化,定好及格线,奖优惩劣。
彼得·德鲁克 发明的目标管理MBO,核心观点是目标比指标更重要。考核为主,人与目标对比,人与人对比,通过明确的目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胡萝卜加大棒的外在动机激励模式。其比较适用于信息时代下的知识脑力工作者。KPI是一种典型的应用,上级制定关键目标,下级执行,考核的唯一标准就是KPI完成情况。
科学家型的人才不光工作成果难衡量,连工作方向都难确定。为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催生出绩效使能的管理方式。其本质是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我的绩效我做主,自己和自己对比,更重视发展而不是考核。OKR是典型应用,淡化外在控制,关注人的内在动机的激发,绩效管理重在评估的裁判职能被弱化,更强调重在发展的教练职能。
绩效管理为什么不再有效
以KPI为代表的绩效管理(2.0时代)为什么不再有效?
1. 目标自上而下指派,员工缺乏对工作的价值感知。 员工的目标是每天搬多少块砖,他们不知道顶层的目标是建一座教堂。
2. 绩效辅导等同于进展跟踪和监控,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自主。
3. 绩效评级机制,强制绩效比例,优胜劣汰,让团队成员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帮助同事提高绩效结果,很可能会让自己成为活力曲线中被淘汰的那部分。
4. 强绩效考核机制,员工的冒险精神被扼杀,不敢犯错,不敢制定有挑战的目标。多干多犯错,少干少犯错,不干不犯错,为什么要挑战容易犯错的高难目标。
激发内在动机的3种心理需求
外在动机 是指为了衣食住行和繁衍后代的资源作为行动目标的动机,比如为了奖金工作。除了外在动机,还有内在动机,受3种基本需求驱动:
1. 自主(Autonomy):希望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选择自由,而非被迫。选择做,和被要求做,有本质区别。
2. 胜任(Competence):希望自己能掌控环境,胜任工作。很多时候,赢得比赛,比冠军奖励更重要。
3. 关系(Relatedness):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渴望拥有一种互相尊重彼此信赖的感觉,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人除了经济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个意思。
绩效使能,就是以激发员工内在动机为目的,充分满足员工 自主、胜任、关系 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从而释放其创造性的新型绩效管理方式,是绩效管理3.0。而OKR,就是一种绩效使能的方法。
OKR的顶层认知
OKR是一种绩效使能的方法,其中的 O,是追求和方向(也说明其是MBO的进化),而 KR 是通往这个方向的里程碑。
O 和 KR 是两层结构,O 是由公司使命、愿景、战略 推导而来,而在 KR 下面可以拆解出具体的项目。下图能直观地理解几个概念层层递进的关系。
OKR 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内在动机,能否发挥OKR 的功效,取决于企业能否通过实操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
1. 自主:自下而上制定目标,可极大提升员工的自主性。
2. 胜任:由于OKR不考核目标完成率,因此强调目标制定要有野心,可以让员工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胜任感。
3. 关系:OKR强调全员公开,且互相能评论辅导,可以营造人人平等互相帮助的团队关系。另外,OKR机制弱化员工之间竞争关系。
1. 框架理念不同。传统的绩效管理,遵循PDCA四步法:目标制定、绩效执行、绩效评价、绩效沟通,绩效结果直接影响员工的升职加薪,本质上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绩效管理方法。
OKR将目标管理和评价管理分离。目标管理专注价值创造,评价管理聚焦公正的价值评价。OKR模式下的绩效评价,不看目标的完成率,而只关注员工最终绩效贡献的大小。整体只完成目标的50%,但是个人在其中贡献大,其依旧可以得好的考核成绩。
OKR的出发点是员工发展,传统绩效管理出发点是员工评价,一个发展导向,一个评估导向,理念上存在很大差异。
2. 目标制定方式不同。传统绩效管理,是自上而下制定目标,而OKR强调自下而上制定目标,充分发挥员工主动性,制定组织OKR,再思考自己能为组织目标贡献些什么。
被动下发,换成主动参与,这能满足员工“自主”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
3. 目标公开方式不同。传统的绩效管理,目标是上级和下级的约定和承诺,不对外公开。OKR模式下,默认情况全公司公开可见,可随时查阅其他成员的OKR。
OKR的公开,可促进团队的互相了解从而促进协同,并且知道上级组织乃至公司级的OKR,因此可以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能让员工更有使命感。
另外由于自己的OKR被公开,相当于公开承诺了某个目标,因此也能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4. 辅导方式不同。传统绩效管理,主管提供绩效辅导,下属被动接受辅导。OKR提倡平等开放的氛围,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他同事的OKR进行评价,提供自己的想法。
OKR实践 — 目标制定与实施
OKR 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内在动机,能否发挥OKR 的功效,取决于企业能否通过实操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书中介绍了一种OKR实操方法。
1. 团队OKR制定。采用众筹的方式,上下齐力讨论制定出公司OKR,可增强团队成员对目标的共识程度,也提升员工的自主性。
2. 个人OKR制定。以团队的OKR为参考,输入个人OKR。团队与个人的目标很匹配,可显著提升团队绩效。
3. OKR公开与更新。OKR全员公开,过程中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OKR。
4. 社交化辅导和反馈。OKR实施过程中,不仅是团队主管给下属提供反馈建议,其他任何成员都可以给某同事的OKR提供反馈及贡献想法。
OKR实践 — 绩效评估
实施OKR机制后,大多数公司依旧会保留绩效评价。OKR下的绩效评价,务必要将目标管理和评价管理进行适度分离,否则公司实施的 假的OKR 。
绩效评价过程,主要分为3个过程:自评、同行评价、管理评价,细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OKR自评。根据自己目标O的完成情况评分。理想的得分应该是0.6~0.7,谷歌称其为最佳得分点。如果目标完成得太好得1.0分,那说明OKR的目标制定不合理,没有足够的挑战性。OKR机制下,OKR得分并不等同于绩效得分,因此应该鼓励员工制定有挑战的目标。OKR自评,只用于进展信息知会和绩效的自我促进,是发展导向,与员工最终的绩效得分无直接关系。
第二阶段:同行评价。自己选择3~8名项目相关同事,以OKR自评为输入,对此员工进行评分。
第三阶段:直接主管综合所有同行评价,给出员工的初评建议。
第四阶段:直接主管将初评建议提交给上级管理团队进行集体评议,给出最总绩效结果。
第五阶段:直接主管进行绩效沟通,告诉其优点和不足,促进未来进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未申明原创且有标明来源途径版权的内容均为原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同时如若未注明版权信息得可能网本站编辑人员未能及时找到原作者信息,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北极星OKR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版权成果。
未署名北极星OKR原创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北极星转载仅供读者辩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