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OKR管理软件坐上增长火箭

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开始研究起OKR。

这种起源于英特尔、成名于谷歌、流行于甲骨文和亚马逊等硅谷科技巨头的绩效管理工具,在最近几年突然大受关注。不仅科技公司纷纷推广OKR工作法,连地产公司、律师事务所甚至公安局等非科技类的组织都忍不住尝鲜。

这种管理理念的流行,也催生了一个火热的市场:OKR管理软件

研究机构Report Consultant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OKR管理软件的市场规模约为6亿美元;从2019年到2027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15%。据Tech Crunch统计,过去两年中,OKR管理软件一共获得了将近3亿美元的融资。一时间,OKR管理软件百花齐放。

疫情催化“VUCA”时代,OKR借风起飞

北极星OKR知识库官网-忽如一夜春风来,OKR管理软件坐上增长火箭插图

说起绩效管理,打工人最熟悉的莫过于KPI。KPI全称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业绩指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制造企业走向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应运而生。这套管理方法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目标,层层下发到部门和个人,并且对每个员工的完成情况进行明确考核。

OKR也并非新鲜事物。OKR的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


它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至1954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目标管理)。硅谷传奇人物安迪·格鲁夫是MBO理论的拥趸。他在任英特尔CEO期间引入并调整了MBO模型,形成今天OKR的框架,并在任职期间带领英特尔转型成全球微处理器霸主。

KPI强调效率、标准,对于制造业等重视程序化、标准化生产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更注重创新突破、人员普遍高知的科技领域,KPI就显得比较尴尬,有时不仅不能有效激励员工,反而成为限制创造力的枷锁,比如闹出“要求研发人员量化每月写X行代码”这样的笑话。相反,OKR从目标管理出发,给员工更多创造和试错的空间,更符合知识密集型的科技公司管理。

好比要完成“建设人类火星基地”这个史无前例的工作,在路径不清晰的时候,仅凭老板苦思冥想制定出来的KPI十有八九是不合理的,而打工人还要顶着扣钱的风险战战兢兢地冲KPI。而OKR则是在确定“建成火星基地”这个目标后,而后由大家自由地探索具体如何实现,中途可以修改、调整,直到火星基地建成。

北极星OKR知识库官网-忽如一夜春风来,OKR管理软件坐上增长火箭插图1

因此我们看到,OKR常常是跟科技公司及其颠覆性的产品关联在一起的,比如谷歌的搜索引擎、字节跳动的抖音。不过,仅仅是知名科技公司带头,还不至于让OKR如此“出圈”。OKR能从科技圈火到传统行业、政府机构,与新冠肺炎疫情也密不可分。

一场疫情把“VUCA时代”这个词体现得淋漓尽致:上至各国政府,下到三口之家,大到龙头企业,小到创业团队,都处于“Volatile(不稳定)”、“Uncertain(不确定)”、“Complex(复杂)”和“Ambiguous(模糊)”的状态。在此环境中,企业的战略不得不随时灵活调整,部门和个人目标也要及时响应。

当政策和局势瞬息万变的时候,自上向下拆解KPI的方式就风险很高,一旦倾注了大量资源的方向失败了,可能会危及企业的生命。OKR这种自下向上的反馈机制,更容易捕捉到变幻莫测中的小机会,并用较小的成本尝试。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各国企业的管理方式集中“拐弯”。由此,OKR管理工具受到投资机构追捧。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